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保护农村专业户、重点户和经济联合体合法权益的决定

时间:2024-07-26 10:54:53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389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保护农村专业户、重点户和经济联合体合法权益的决定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


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保护农村专业户、重点户和经济联合体合法权益的决定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


(1984年8月29日云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


云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认真讨论了保护农村专业户、重点户和经济联合体合法权益的问题。会议认为,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普遍实行,我省农村涌现了一大批专业户、重点户和经济联合体(以下简称“两户一体”)。他们带头勤劳致富,带头发展商品生
产,带头改进生产技术,是农村发展中的新生事物。但是,目前由于“左”的思想影响,歧视、刁难和排斥“两户一体”的现象仍然存在,还有少数人侵犯他们的合法权益,甚至破坏他们的合法生产与经营。为了切实保护“两户一体”的合法权益,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根据宪法第八条
、第十一条、第十三条和《刑法》、《经济合同法》等法律以及国务院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特作如下决定:
一、“两户一体”的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保护。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广大干部要认真学习、大力宣传中共中央〔1984〕1号文件和有关政策规定,继续肃清“左”的思想影响,积极支持“两户一体”的合法生产与经营,坚决保护“两户一体”的合法权益。各级
经济部门、科学技术部门和有关单位应当主动积极地从信息、供销、信贷、加工、储运、供电和科学技术等方面为“两户一体”提供优质服务。对粮食专业户和从事造林、交通、能源、采矿等开发性生产的“两户一体”,要给予特殊照顾。
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发营业执照、核准经营范围,公安机关办理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的手续,只要符合政策,都要方便“两户一体”,不得任意刁难和限制。税务机关应严格按照国家税法办事,不得违章征税;对从事农、林、牧、渔等各业的“两户一体”,按国务院及省人民政府
的规定应当给予减免税照顾的,要予以减免。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向“两户一体”收取费用,要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不得巧立名目,任意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或重复收费;各级人民政府应对向“两户一体”收取费用的情况进行检查,不合理的收费项目要坚决取消,收费标准过高
的,要坚决降下来。
三、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向“两户一体”任意摊派;不得非法罚款和没收;不得压级压价,强行收买。违者,要如数退赔;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应给予行政处分。
四、任何单位或个人,特别是各级干部,都不得利用职权或采取其他手段向“两户一体”强行借、赊和“抓”、“拿”、“占”、“吃”;不得强行安插亲属,强行入股分红。违者,必须照价退赔或限期退出;情节严重的,应给予行政处分、经济处罚。
五、敲诈、哄抢、盗窃、诈骗“两户一体”的财物,盗伐林木、损害庄稼、毁坏工具、伤害牲畜、毒害禽鱼等破坏“两户一体”的合法生产与经营的,要赔偿经济损失,并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必须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和集体经济组织同“两户一体”签订经济合同,必须参照《经济合同法》、《农副产品购销合同条例》等有关规定,遵循国家法律、政策和计划的要求,贯彻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等价有偿的原则。订立经济合同,除即时清结者外,要采用书面形式。合同一经
依法成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双方都必须严格信守,全面履行,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违者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七、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有关部门,要依法维护“两户一体”的合法权益。对涉及“两户一体”的经济纠纷和侵犯“两户一体”权益的案件,要及时受理,认真查处;对严重侵犯他们合法权益的犯罪分子,必须坚决打击。司法行政机关,要积极
开展法制宣传、法律咨询、人民调解和公证律师工作,为“两户一体”提供法律帮助。
八、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有关部门处理涉及“两户一体”的经济案件,必须划清政策界限,正确运用法律。不可把正当购销、长途贩运等政策允许的经济活动同投机倒把混同起来;不可把一般性偏离经济政策的行为同经济犯罪混同起来。
九、对侵犯“两户一体”合法权益的行为,“两户一体”有权抵制,并可向当地或上级人民政府提出控告,或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阻挠、打击、报复。
十、“两户一体”必须遵守国家法律和政策,服从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从事正当的生产与经营。必须照章纳税和交费,认真履行对国家、集体所承担的义务。不准破坏国家收购计划,不准破坏国家自然资源,不准污染环境,不准偷税漏税,不准欺行霸市、哄抬物价、弄虚作假或进行
其他违法活动。违者,由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一、本决定适用于国营农、林、牧、渔场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单位和个人。
十二、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并由省人民政府布告周知。



1984年8月29日

关于印发《南京市文化局(市文物局)行政许可听证程序规定》的通知

江苏省南京市文化局


关于印发《南京市文化局(市文物局)行政许可听证程序规定》的通知

机关各处室:

现将《南京市文化局(市文物局)行政许可听证程序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南京市文化局(市文物局)
二○○六年五月八日




南京市文化局(市文物局)行政许可听证程序规定



第一条 为了规范本机关行政许可听证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共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结合本市文化(文物)工作的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机关行政许可实施处室组织听证的,适用本规定。

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听证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便民的原则,充分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保障其陈述和申辩的权利。

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听证应当公开举行,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条 行政许可涉及下列事项之一的,行政许可实施处室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前,应当组织听证:

(一)限制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的决定、通知等;

(二)对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市场建设和文物保护专业规划;

(三)与公共安全直接相关的重大文化(文物)行政许可事项;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实施行政许可应当听证的事项;

(五)本机关认为应当组织听证的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许可事项。

对前款规定的行政许可事项,行政许可实施处室应当予以具体明确并公示。

第五条 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的,行政许可实施处室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前,应当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在被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5日内提出听证申请的,行政许可实施处室应当在20日内组织听证。

第六条 实施行政许可听证应采取听证会的形式。

第七条 由行政许可实施处室会同政策法规处代表本机关联合组织听证。

第八条 听证参加人包括听证人、行政许可审查人、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和公众陈述人。

第九条 听证人由本机关行政首长指定。听证人的人数不得少于3人。

听证设主持人,由政策法规处主持工作的处长担任。

第十条 行政许可审查人由审查该行政许可申请的工作人员组成。

第十一条 公众陈述人是指对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许可事项组织听证时,代表社会公众参加听证并作相关陈述的人员。

公众陈述人的产生办法由本机关确定。

第十二条 公开举行的听证会,公民可以按照本机关的规定参加旁听。

第十三条 依照本规定第四条、第五条的规定举行听证的,本机关应当在举行听证会的15日前向社会公告听证会的时间、地点、听证事项等有关内容。听证会有

公众陈述人参加的,还应当公告公众陈述人的产生办法。

第十四条 依照本规定的规定举行听证的,本机关可以向社会公告。

第十五条 本机关应当在听证会举行7日前将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通知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

本机关应当在听证会举行5日前确定除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以外的其他听证参加人。

第十六条 本机关确定的听证参加人应当出席听证会;不能出席听证会的,应当提前3天通知本机关。

第十七条 听证人与听证事项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可能影响听证会公正性的,应当回避。

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认为听证人与听证事项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可能影响听证会公正性的,可以在听证会开始前向本机关提出听证人回避的申请。

听证人的回避由听证主持人决定,听证主持人的回避由本机关行政首长决定。

第十八条 在听证会开始前,记录员应当查明听证参加人的到场情况,宣布听证纪律和听证会场有关注意事项;听证主持人应当公平、合理地确定听证参加人发言的具体顺序及发言时间。

第十九条 听证参加人应当对其陈述内容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负责。

第二十条 行政许可审查人、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公众陈述人等听证参加人在听证过程中认为听证会程序违反本规定的,可以向听证主持人提出。听证主持人应当及时对听证参加人提出的异议予以答复。

第二十一条 听证主持人可以询问行政许可审查人、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公众陈述人等听证参加人。其他听证人经听证主持人同意也可以询问听证参加人。

第二十二条 举行听证时,行政许可审查人应当提供审查意见的证据、理由,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以提出证据,并进行申辩和质证。

第二十三条 听证应当制作笔录。听证笔录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行政许可申请事项;

(二)听证主持人的姓名、职务;

(三)听证记录人的姓名、职务;

(四)听证参加人姓名或者名称、地址;

(五)听证会举行的时间、地点、方式;

(六)行政许可审查人提供的审查意见及其证据、理由;

(七)申请人、利害关系人的陈述、申辩内容;

(八)听证参加人进行质证的内容;

(九)其他应当载明的内容。

听证笔录应当交听证参加人确认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听证参加人认为记录有错漏的,有权要求补正。听证参加人拒绝签字或者盖章的,由听证主持人在听证笔录上说明情况。

第二十四条 听证主持人应当根据听证笔录,制作《听证意见书》。

行政许可实施处室应当根据《听证意见书》代表本机关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第二十五条 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放弃听证:

(一)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听证的;

(二)听证中途未经听证主持人允许退场的;

(三)严重违反听证会纪律,不听制止的;

因前款所规定的情形之一被视为放弃听证请求的,不得再次对同一事项要求听证。

第二十六条 按照本规定的规定应当听证的事项而未组织听证的,由政策法规处代表本机关撤销已作出的行政许可;但撤销该行政许可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除外。

第二十七条 行政许可实施处室对应当听证的事项而未组织听证的,由纪委(监察室)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纪委(监察室)报行政首长批准,对行政许可实施处室直接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本机关应当对行政许可审查人员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处分。

(一)行政许可审查人员无正当理由不出席听证会或者拒绝在听证会上陈述的;

(二)行政许可审查人员在听证会上提供虚假、重大错误信息的。

第二十九条 本机关不得向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收取任何听证费用。

第三十条 本规定自2006年6月1日起施行。

各区县文化局参照执行本规定。


谈善意取得得客体构成
北安市人民法院—刘宇
  一、须经登记才能转让所有权的动产  
  对于采登记对抗主义的动产,如汽车、轮船、飞机等,因其价值较大,对社会经济生活具有相当重要性,有的还涉及公共安全问题,法律对此类动产规定了较严格的流通登记制度,而不以占有为公示方法,无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余地,善意第三人误信动产占有人为有处分权人缺乏合法依据。  二、禁止和限制流通的动产  
  动产中国家禁止流通物,如毒品、军用武器、淫秽书画和音像制品及其他非法出版物等,因其流通违反法律,也显然有悖于善意取得之社会目的,故不得适用善意取得。限制流通物,如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及重点文物等,国家只允许在特定主体之间进行流通,而不能在社会上广泛流通,因此国家对其流通作了较为严格的规定,一般也不会发生受让人不知情的问题,原则上不应适用善意取得。被国家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依法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的财产,实则是对其流通进行了禁止或限制,通常不得随意处分,否则会影响司法、行政机关的正常活动及其威信,同样,不适用善意取得。  
  一、赃物和遗失物  
  赃物、遗失物等非因权利人意思而脱离其占有的动产能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值得研究。通常各国在立法上都对赃物与遗失物作了区分。  
  所谓赃物,指“以窃盗、抢夺或强盗等行为夺取之物”,不包括欺诈、胁迫等手段取得的物和侵占所得之物。
  赃物能否适用善意取得,我国理论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赃物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我国司法实践即采这一观点,只要是赃物,不论转让几手,所有人均可要求善意第三人返还。另一种观点认为赃物作为物,与其他商品没有什么区别,且赃物多为动产,应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本文主张赃物应该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在英美法系国家,传统的普通法规则认为“没有人可以转让不属于他所有的商品”,依此规则最终确立了善意购买人原则:不知标的物的权利瑕疵并且为之付出了对价的善意购买人对于所购财产享有对抗一切先在物主的所有权。《美国统一商法典》第2403条后段的规定即体现了这一原则:“……具有可撤销的所有权的人有权向按价购货的善意第三人转让所有权。当货物是以买卖交易的形式交付时,购货人有权取得其所有权”。依该条规定,只要购买人出于善意,则不论卖方货物从何而来,即便是偷来的,善意买受人也可以即时取得所有权。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资源越来越丰富,物质流动更为频繁。而善意取得制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维护动态的交易安全,促进商品流通的迅速进行,以创造更大的社会生产力和更多的财富,促进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并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是高速度流转的,在不同的交易主体之间互相流通,善意受让人所受让的物很可能是经过多次转手从无权处分人那里获取。不适用善意取得,会使大量人力、物力陷于无休止的纠纷之中,使社会关系处于不稳定状态;适用善意取得,既可避免无休止的追夺而造成的纠纷,又稳定了现有的经济秩序,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况且善意第三人许多情况下是由拍卖、公共市场、贩卖同种之物商人处买得,判断财产是否属于赃物,确实不易,因为这类财产无论从其性质或外形,受让人根本无法辨明其来源。要求买受人区分赃物是不公平的,不现实的,这也与善意取得制度的根本目的相悖。司法实践中,追赃后对善意占有人的利益损害无任何补救,也是不符合善意取得制度的宗旨的。因此我国在未来立法中应承认赃物可以适用善意取得。  
  遗失物,指非基于占有人之意思而丧失占有,现又无人占有,且非无主的动产。
  对于遗失物,我国《民法通则》第79条规定“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因此支出的费用由失主偿还。”单凭该条规定,遗失物应归还失主,可以排除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但现实生活中,应归还失主而不归还,仍有无权处分行为发生的可能。笔者认为,对于前述几种类型的物,发生无权处分行为,对善意第三人来说,都可以比照赃物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四、动产担保物权和债权  
  动产物权除动产所有权外,尚有动产质权、动产抵押权和留置权,这三种动产物权属担保物权,能否适用善意取得?对于动产抵押,依我国《担保法》第42条、第43条的规定,或采登记成立主义,或采登记对抗主义,故无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以动产质权的设定为目的,而善意受让该动产的占有,纵出质人无处分其质物的权利,质权人仍取得质权,且此时动产的所有权因动产质权的善意取得而受限制,原权利人要等到担保的债权清偿后,始能请求返还。就留置权而言,留置权的产生不仅仅在于维护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公平,它也是交易安全所必需的。只要在留置权人眼中能确信所留置的动产确为债务人所客观占有,至于是否为债务人所有,则无必要,也不可能审查,此时断不可否认债务人动产占有的公信力的存在。日本民法第145条、瑞士民法第895条3款均规定此情况下成立留置权。如果动产所有权尚可发生善意取得的话,对留置权,更没有理由否定其对善意取得的适用。  
  债权能否适用善意取得,向有争议,争议的核心是债权能否适用占有公信力原则。一般认为,债权因其相对性原则所限,无以也无须表彰于外,一般不得对抗第三人,故无占有制度的适用,也不得适用善意取得。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债权的流转日益频繁、活跃,出现了证券化的债权,如公司债券、大额可转让存单及各种票据,这些证券化的债权在民法上一般视为动产,其中无记名或无须办理登记手续的,可适用占有的公信力原则,从而可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五、某些具有特殊性质的动产  
  某些因无权转让发生争议的财产,具有特殊人身性质、重大感情色彩或特殊纪念意义,如奖章、手稿、结婚戒指、祖传纪念物、亲人的相片以及特定环境下形成的具有重大意义的财物,这些财产在适用善意取得时应谨慎对待。忽视这类财产所联系的特定的人和特定的感情,仅就财产的使用价值或物理属性,判断其归属,并不能合乎情理地解决问题,达不到定分止争的目的。因为有些财产,在他人看来似乎价值不大,但在特定人看来却是不可或缺的,具有其它财产不可替代的性质,除非返还,否则无法弥补其损失。对这类财产,不可一味地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应视具体情况由特定身份或特定感情联系的一方所有,另一方则可通过获得赔偿或替换有关财产,达到物质上的满足。  
  六、不动产的部分  
  不动产之出产物,尚未分离者,为该不动产之部分,如菜园的蔬菜、果树上的果实等。不动产的出产物尚未分离,不可能单独成为物权的客体,但可以成为买卖或赠与的标的。如甲有果园,租乙管理,乙擅将树上果实售于丙。那么乙将分离的果实交付于丙时,丙因善意受让而取得其所有权;在丙经乙同意,自将果实从原物分离,而取得占有时,亦有善意取得的适用。  
  七、不动产  
  善意取得制度是否亦适用于不动产领域,各国立法规定不一,并且在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亦存不同见解。但是许多国家法律已规定了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瑞士将善意取得制度适用于所有已登记的不动产,《瑞士民法典》第973条第1款规定:“出于善意而信赖不动产登记簿的登记,因而取得所有权或其他权利的人,均受保护。”《德国民法典》第892条规定了可以基于相信土地登记公信力而取得土地上的权利,事实上突破了善意取得仅限于动产的限制,将善意取得的适用范围扩大至不动产。台湾《土地法》第43条亦规定:“依本法所为之登记,有绝对效力。”并且,台湾地区经多年全面的检讨,于1999年3月完成《民法物权编部分修文草案》,在物权变动方面,为确保善意第三人的权益,以维护交易安全,明定不动产善意取得,其第759条第二项规定:“因信赖不动产登记之善意第三人,已依法律行为为物权变动之登记者,其变动之效力,不因原登记有无效或撤销之原因而受影响。”  
  我国对不动产登记实行实质审查主义,赋予不动产登记以公信力。依公示公信原则,只要无异议登记,即使登记所记载的权利与真实的权利状态不符,因相信登记正确而与登记名义人进行交易的善意第三人,其所得利益仍受法律保护。我国虽然在《民法通则》中没有确定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但《最高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9条明确规定了共同共有财产的善意取得。此条解释中的“共有财产”显然既包括动产也包括不动产,而且就此司法解释演变生成的历程而言,其“实质是指共同共有的不动产,而且主要是指共同共有的房屋。”由此可见,我国实际上已经承认了不动产的善意取得。  我国有学者反对目前在我国建立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理由在于“我国因国情所限,尚未建立起健全的不动产登记体系。”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健全的不动产登记体系”,确属真实,但这并不影响我国建立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不动产公示登记的方法,为各国通例。不动产善意取得系借助登记的公信力原则来达到维护交易安全的目的。善意第三人因信赖登记而与登记名义人进行交易,纵使存在登记与本权分离的现象,善意第三人亦因其信赖登记的公信力而获其利益。如不动产未予登记,即因缺乏登记的公信力,而第三人仍与无权处分人进行交易,则可推定第三人存在过失,不能适用善意取得。我国尚未建立起健全的不动产登记体系,主要指存在大量应登记而未登记的不动产的现象。但因未登记的不动产不能依公示公信原则而适用不动产善意取得,那么我国尚未健全的不动产登记体系对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并无实质影响。况且,我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37条第6项规定,未依法登记领取权属证书的房地产,不得转让。此规定排除了未登记的房地产适用不动产善意取得的可能。因此,我国尚未健全的不动产登记体系并不影响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存在的根基。
  当然,不动产适用善意取得,我们可区分登记机关对产权登记有误的不动产、违章建筑不动产、部分共有人擅自处分已登记的不动产等情况来具体分析。